穿越千年,探尋“懷”姓歷史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,一方水土產一方物。翻閱中華醫(yī)藥典籍,談到山藥、地黃、牛膝、菊花時,總能找到“懷”的影子,可見歷代醫(yī)藥名家對“四大懷藥”的推崇。對于懷川大地所產的這四種藥材,歷代醫(yī)藥名家為何褒譽有加?這四種藥材又是何時開始姓“懷”的?“四大懷藥”這一稱謂是如何形成的?這一切,都要從懷川大地獨特的地理環(huán)境說起。
□“道地懷藥”的秘密
2015年1月20日下午,焦作大學副校長、市懷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符德學帶領記者走進該校“四大懷藥”標本展廳。在近30種來自不同地區(qū)的山藥標本中,“鐵棍山藥”看起來并不起眼,但它的品質卻是最好的。
8年前,一位外地朋友問符德學:“焦作的‘四大懷藥’與外地的這四種藥材比起來,究竟好在哪兒?”符德學竟一時語塞。搞化學出身的符德學,決心從科研角度研究“四大懷藥”好在哪里。多年奔走,他采集了生長在國內最南端的臺灣紫山藥、最北端的河北山藥,甚至還有日本的山藥,共有近30個品種。2012年,在符德學的努力下,全國首個“四大懷藥”標本展廳建成。
通過研究,符德學用數字證明了焦作懷山藥的優(yōu)良之處——焦作壚土地“鐵棍山藥”水分含量71%,外地山藥的水分含量一般都是80%~90%,有的甚至更高。
“焦作這塊土地全國獨有,不但盛產‘四大懷藥’,也是糧食高產區(qū)。”符德學說。焦作北依太行山、南臨黃河,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,世稱“牛角川”。這片土地采擷了黃河上游各個地區(qū)不同地質條件的豐富營養(yǎng),又吸納了太行山巖溶地貌滲透下來的大量微量元素,形成了獨特的土壤條件。太行山屏障,讓冬季北方寒流不能長驅直入。夏季,熱浪有諸河調劑,氣候本非多雨之域,又有河流灌溉,是一個冬不過冷、夏不過熱,既不過濕、又不過旱的氣候環(huán)境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造就了“四大懷藥”獨有的外觀和質地。
翻閱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記者看到,焦作地區(qū)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條河流交匯、湖泊沼澤遍地的沖積平原,黃河、濟水、丹河、沁河等各大水系像擰麻花一樣在這里滾來滾去,將各種土壤匯聚于此?!缎尬淇h志》記載,在云臺山主峰上的藥王洞里,“內有石丸,大如綠豆,服之能已疾”。正是土壤中的這些微量元素,讓“四大懷藥”區(qū)別于外地同種藥材,成為道地藥材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。
據了解,日寇侵華期間,曾把懷藥產區(qū)的土壤運回國內研究,化驗后重新配制土壤試種懷藥,結果以失敗告終。上世紀20年代,溫縣的許召蘭等人先后從山西太谷引進高產山藥在本地種植,在懷川土壤的滋養(yǎng)下,太谷山藥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品性,增加了藥性,成為懷山藥的當家品種。上世紀70年代,國家為緩解懷藥產銷矛盾,曾在18個省區(qū)引種懷地黃、懷山藥,結果懷藥一離開懷川這片沃土,藥性便大打折扣,這也再次證明了“四大懷藥”的地域性特征。
時至今日,“四大懷藥”還有很多謎題未解開。焦作本土種植懷藥的農民都知道,懷地黃在種植一茬后,土地至少需要8年才能復種,懷山藥也需5年不能重茬。這些植物為何不能重茬?近年來,專家對土壤元素、懷藥品種多次進行研究,目前仍無定論。
□“懷”姓歷史越千年
焦作在夏朝時稱“覃懷”,后稱“懷州”,元稱“懷孟路”,明清為“懷慶府”,一個“懷”字幾乎貫地名之始終?!皯阉帯币幻匀灰驊训氐孛鴣怼H欢?,人們從什么時候開始稱“懷藥”呢?
一開始,人們并未認識到焦作產的這四種藥材與外地產的有何異同。長期的實踐中,各地藥材在醫(yī)療效果上的差異逐步顯露出來,并被醫(yī)藥學家所認識,于是產生了藥材地道與否的理論。
1500年前,南北朝時期的名醫(yī)陶弘景首創(chuàng)“地道藥材”理論。他說:“諸藥所生,皆的有境……小小雜物,多出近道,氣力性理,不及本邦?!边@一中草藥理論的創(chuàng)立與發(fā)展,讓焦作所產的山藥、地黃、牛膝、菊花與外地所產的這些藥材區(qū)別開來,為“四大懷藥”概念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。又經過600年的探索,到宋、明時期,焦作產的這四種藥材被公認為地道藥材,并逐漸對這四種藥材冠以“懷”字。
如今,翻閱中華醫(yī)藥典籍,我們能找到很多“懷”的影子。
在牛膝前冠以“懷”字的最早文獻記載,是宋朝蘇頌的《圖經本草》。蘇頌在書中指出:“牛膝生河內山谷……今江淮、閩粵、關中亦有之,然不及懷州者真?!睉雅Oブ伤纬粕魑⒃凇督浭纷C類備急本草》中首先提出,特稱“懷州牛膝”。到了清朝,張秉成的《本草便讀》便簡稱“懷牛膝”。
懷山藥的最早文獻是1615年明朝醫(yī)學家龔延賢所著的《壽世保元》,該書第一次提出“懷山藥”之名。當代出版的《簡明中醫(yī)詞典》稱,懷山藥已成為中醫(yī)處方中的習用名。
第一次把地黃和“懷”字聯系起來的是明朝名醫(yī)劉文泰,他說生地黃“今懷慶者為勝”。同時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進一步指出:“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。”
在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的方劑中,懷地黃一藥共見14處。
將菊花與“懷”字聯系在一起的最早記載是唐代的《天寶單方圖》,書中說:“白菊原生南陽山谷野中……河內名地薇蒿?!北彼翁K頌撰輯的《圖經本草》中說:“菊花處處有之,以南陽覃地者為佳。”這里所說的“南陽”指的是黃河之北、太行之南的三百里懷川。這里所說的“覃地”,即覃懷地。也可以認為,那時已稱懷菊花了。
沁陽市懷藥研究專家李成杰認為,中醫(yī)藥界確認焦作為山藥、地黃、牛膝、菊花的地道產地,并對它們冠以“懷”字而稱懷山藥、懷地黃、懷牛膝、懷菊花,約在唐、宋時期,最遲也在明朝。
□“四大懷藥”美名傳
將焦作產的山藥、地黃、牛膝、菊花概括為“四大懷藥”,又是在什么時候呢?李成杰查閱大量文獻后認為,“四大懷藥”這一概念的形成,有賴于歷代醫(yī)藥名家的推崇和明、清時期懷藥商人的塑造。
宋、明時期,“四大懷藥”被公認為地道藥材,備受醫(yī)藥名家的推崇。當時,農民種植懷藥的積極性不斷增強,栽培面積日益擴大,產量迅速提高。明朝末年,懷慶府的懷藥生產、銷售已形成規(guī)模,府屬八縣的藥商紛至府城(今沁陽)開設藥材行棧。
清朝中期,“四大懷藥”的種植與銷售進入鼎盛時期,沁陽城中藥材行棧有100多家,一年兩次的藥材大會吸引了四海客商前來交易,大量懷藥以漕運的方式通過我市境內的大沙河順衛(wèi)河直下天津。懷慶藥材大會是當時國內五大藥材大會(武漢、安國、樟樹、禹州、懷慶)之一,懷藥聲譽與日俱增。這一時期,主營“四大懷藥”的“懷商”足跡遍布全國,讓“四大懷藥”享譽海內外。
不少專家認為,“四大懷藥”“懷貨”之詞,最先應出自“懷商”之口和他們的銷售票據上,“懷商”為了推銷藥材,并和假冒偽劣藥材相抗爭、相區(qū)別,就常說:“這是地道的‘四大懷藥’?!薄斑@是真正的‘懷貨’。”商家這樣叫賣,購主如此呼應,久而久之,“四大懷藥”“懷貨”之詞被大家所接受。
1914年,在美國舊金山和南洋馬尼拉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上,“四大懷藥”作為國藥展出,受到各國醫(yī)藥學家和藥商的贊譽,被中外客商稱為“華藥”和地道的“懷貨”,東南亞各國更是把“四大懷藥”視為稀貴佳品。1962年,國家從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的1892種中藥材中優(yōu)選出44種作為“國寶之藥”,“四大懷藥”具列其中。